本报讯 记者徐刚报道 7月10日,盘锦市西安学校的校园里锣鼓喧天,笑语飞扬。50名身着彩衣的孩子踩着高跷,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中贤的指导下,时而迈着稳健的步伐,时而做出俏皮的亮相动作——这是盘锦“上口子高跷秧歌”非遗课堂的日常训练场景。这项有着三百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通过一群平均年龄仅8岁的娃娃,焕发着跨越时空的青春活力。
上口子高跷秧歌诞生于清代,以“浪、俏、险、美”的独特风格闻名,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让这门古老技艺在年轻一代中扎根,正式启动“非遗驻校”计划后首期高跷传承班开班,50名学生成为首批学员,每周利用周末休息时间系统学习高跷技艺。这种“不挤占主课、规律化授课”的模式,让孩子们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轻松走进非遗的世界。
“第一次看高跷表演时,演员们踩着木棍翩翩起舞,像踩着云朵一样潇洒,我一下子就看呆了!”传承班学员王露尧回忆道。但当她真正踏上60厘米高的木跷时,才体会到这份“潇洒”背后的重量——最初连站立都要扶着墙,脚踝磨出了水泡,摔过无数次跤。“现在能独立走三步了!”小姑娘扬起笑脸,眼里闪着骄傲的光。像王露尧这样的孩子,在西安学校的高跷传承班还有50余名,他们从“站不稳”到“能迈步”,从“怕摔跤”到“敢亮相”,用稚嫩的坚持诠释着非遗传承的韧性。
这份韧性的背后,是传承人的倾囊相授。已过花甲之年的张中贤是上口子高跷秧歌的国家级传承人,从事高跷表演与教学近半个世纪。“孩子们是白纸,也是非遗的未来。”他特意为孩子设计了“简化版”动作,先练平衡感,再学基础步,最后融入“鹞子翻身”“二郎担山”等传统绝活。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要活在当下,更要走进孩子心里。”盘锦市文化馆馆长史维静说。近年来,盘锦市以“种文化、送文化、兴文化”为抓手,推动上口子高跷秧歌与校园、节日深度融合:在课堂上,它是孩子们的“体育课+艺术课”;在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里,它是街头巷尾的“文化盛宴”;在全国展演中,它是辽宁非遗的“形象名片”。
从田间地头的民俗表演,到校园里的传承课堂,从地方节庆的助兴节目,到全国舞台的精彩亮相,三百年的上口子高跷正经历着一场“青春蜕变”。当西安学校的孩子们踩着高跷,在阳光下跑出一串欢快的脚印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门技艺的延续,更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动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