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返乡种菜 新农人“点绿成金”|田野上的90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5 08:23:00    

“新农人”名片

李世武,2000年出生,2021年返乡接手浏阳市水前种养专业合作社工作,建成102亩蔬菜种植基地(设施面积72亩),获评长沙十佳农村青年“领头雁”。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祝林灿

凌晨4时,在浏阳市古港镇花城村的水前种养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蔬菜大棚内已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光。基地负责人李世武和同伴躬身摘菜,开启了一天的忙碌。上午9时30分,运输车驶出村口,“这些茄子在上午11时前就会出现在海吉星市场,现在一天能运输3000到4000公斤,还有少部分会同步销往浏阳周边酒店餐饮及电商平台。”

2000年出生的李世武,在2021年大学毕业以后,选择回到父母身旁、回到农村故土,开启务农生涯。几年过去,他的蔬菜基地面积达102亩,每年向长沙供应超50万公斤蔬菜,并带动30多名村民就业。

在质疑中闯出智慧农业路

“当时我刚毕业就选择回乡,大家都不相信。”李世武回忆返乡初期的场景。2021年,他从平面设计专业毕业,没有选择与专业对口的工作,而是返乡做新农人。村民的质疑声随之而来——“黄毛小子能吃得了种地的苦?”“没经验、没技术,能成事?”

土地流转是第一道难关。村委会带着他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签下30亩地。种下第一批茄苗不久,一场连续暴雨让菜地积水严重。“看着茄苗泡在水里,我扛着抽水泵守了一夜,还是损失了小半。”李世武至今记得那夜的焦虑,“农业创业,光有热情不够,艰辛才是常态。”

但父辈“地不欺人”的教导始终支撑着他。从小跟着父母摘菜、打包、发货的“农龄”超十年,让他对土地的脾气并不陌生。为破解早春霜冻难题,他采用“盖2至3层膜”的保温技术,结合浏阳“山地环绕、冬季气温比长沙高1-2℃”的地理优势,加上智能灌溉设施等,他将部分蔬菜的上市时间提前一个月,抢占市场先机。

同时,在市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还引进了抗寒、抗热、防病虫害的高产品种。渐渐地,合作社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的30亩地扩展到102亩,其中设施面积达72亩,种植品类也从单一的茄子增加到南瓜、丝瓜、黄瓜等,路子越走越宽。

如今,合作社的种植流程已标准化:从育种、移栽到采收,每个环节的时间点和操作规范都清晰可循,成本核算一目了然。“行情好时亩纯利润约4000元,少时也有2000元,收入相对稳定。”李世武认为,未来农业最大成本是人工,尤其是高温季节难请工人,必须用技术减少依赖。

从“个人富”到“大家富”

“一个人富不算富,让乡亲们都富起来才是真本事。”李世武的合作社不仅解决了自己的生计,更成为周边村民的“就业池”。

据介绍,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的价格约为每亩600元,比之前的流转费每亩多了近200元;除了增加就业岗位,周边散户的蔬菜也依托合作社的销售渠道“卖上了价”——以往愁销路的散户菜,如今通过合作社的批发、超市、电商渠道,收入大幅增加。

“我们浏阳的年轻新农人交流很密切,经常交流种植的精细化新模式。”李世武走进大棚,向记者介绍他的朋友创新引入的“潮汐种植体系”,只见黄瓜的藤蔓用夹子调整着高度,“运用吊蔓种植+营养土回收的模式,既适应南方高湿气候,又大幅节省人工。”新农人过震坤介绍,目前,他们正在努力推广该种植模式,相比普通种植预计可节省40%的肥水和30%的人工。

如今,李世武的目光更远,“我希望能进一步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像‘葛家鸡肠子辣椒’‘樟树港辣椒’那样,统一收购周边农户的产品,包装销售,带动更多人增产增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