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滨海博物馆”出圈 烟台市自然博物馆迎暑期客流最高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8 09:22:00    

近日,烟台市自然博物馆迎来一年中最火热的参观季,入馆观展游客突破8786人次,创下开馆至今的最高客流纪录。

历经亿万年岁月洗礼的展品与“文旅打卡”激情碰撞,深入浅出的讲座与中小学生的求知欲擦出火花,贴心服务与便民设施更润物无声,一座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最美滨海博物馆”,就此破圈。

特色展览绽放异彩,多元呈现自然与艺术之美

“我女儿从小就对小动物特别感兴趣,但以往只能在视频里给她介绍各种保护动物,没想到在烟台市自然博物馆里看到了‘超清版’。”在“大千世界 镜显美丽”云南生态艺术巡展现场,市民黄崇一家三口面对着285幅生态影像作品流连忘返,女儿嫣嫣兴奋地指着照片:“这是长臂猿,这是金丝猴,这是绯胸鹦鹉……”

楼上的生态影像令人陶醉,楼下的专题展览同样热闹非凡。针对暑期显著增加的青少年群体,烟台市自然博物馆推出“远古生命”暑期元宇宙嘉年华活动。一楼西厅免费开放“两栖爬行动物展览”,以及《古海传奇》《恐龙博物馆》两大AR数字体验项目,借助前沿VR技术,观众可以与史前巨兽面对面,开启一场惊险刺激的侏罗纪冒险。

在博物馆一楼,《恐龙时代》影片每日四场定时循环播放,成为小朋友们的心头好。逼真的画面与生动的解说,使孩子们仿佛置身于史前世界,在趣味互动中领略自然科学的魅力。

互动体验亮点纷呈,科技与创意点燃参与热情

流量,只是破圈的第一步,变“流量”为“留量”,不但要靠精美的展品展览,更需要精心的特色活动。这个暑假,“展览+互动+科普”的多元体验矩阵,成为烟台市自然博物馆的“吸粉利器”。

“烟台共有雁形目鸟类33种,我们经常能看到的,有绿头鸭、绿翅鸭、翘鼻麻鸭等。”馆内,鲁东大学王彬博士结合黄河流域生态调查经验,生动地解读鸟类保护与生物多样性,分享科学护鸟的前沿理念。

“为什么要清除鸟网?”“给海鸥投食对不对?”“我们日常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保护鸟类?”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小学生们争相举手提问。“互动式科普不但让孩子们增长了见识,对于家长来说也是很好的环保‘补课’。”带着儿子参加活动的市民叶荔告诉记者。

如今,在自然博物馆听讲座,必须要“拼手速”,否则就会“秒没”。暑假伊始推出的鹦鹉螺科普营,线上报名入口刚开放不到10分钟,名额就被一抢而空。作为烟台市自然博物馆倾力打造的科普教育品牌,每月推出不同主题的科普活动,吸引孩子们积极参与。专业讲师通过生动讲解和动手实践等互动环节,引领孩子们共同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暑假期间,已成功举办“小小地质学家”和“小小生物学家”等多场活动,每期报名均迅速满额,广受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

设施升级服务加码,换位思考彰显博物馆温度

暑假逛博物馆固然开阔眼界,却也是不折不扣的“体力活”。一场“苦旅”,如何变“悦旅”?

烟台市自然博物馆的答案始终如一——“办馆为民、服务至上”。

身为烟台“滨海一线”的重要节点,烟台市自然博物馆的“地利”无须多言,然而,今夏之前,岸线的曼妙与馆藏的珍奇,却是割裂的存在。驾车市民只能在离岸线较远的停车场存放车辆后,再步行入馆,逛完展览后想去海边亲水戏耍,又要徒步向北,一来一往,三伏天下几十分钟的步行路程,着实不轻松。而今,这样的烦恼已成为往事。博物馆开放北门入口,引导市民就近停车,以往紧闭的大门和院墙,如今敞开怀抱迎接八方游客。

这样润物无声的嬗变,遍布于馆内的每一个角落:暑假尚未来临,便主动将闭馆时间延后半小时;全员开展文明礼仪、医疗急救等上岗培训,同步增设导服人员;引入智慧停车系统、增设休息区座椅;在一楼增设轻食餐饮,全方位提升游客的游览体验。(YMG全媒体记者 杨健 通讯员 秦帅 邱吉媛 摄影报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