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铁将军”把门,既丢“面子”又丢“里子”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2 09:24:00    

栏目接到群众举报,村里投入不少资金建成的新公厕常年挂着锁、关着门,成了村民口中“只好看不好用”的摆设。一边是崭新的公厕“铁将军把门”,一边是村民无奈继续使用“脏乱差”的老旧旱厕,建好的公厕为何长期大门紧闭?

农村公厕“建而不用”的怪现象,折射出基层治理中的形式主义顽疾。当一座座崭新的公厕沦为“领导专用”的摆设,锁住的不仅是厕所门,更是基层干部为民服务的初心。

在稷山县多个村庄,我们看到了令人痛心的场景:政府投入230多万元新建的23座公厕,大多处于“铁将军把门”的状态。这些设施齐全的公厕,只有在领导视察时才“昙花一现”地开放,平日里村民只能继续忍受旱厕的恶臭。这种“面子工程”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财政资金,更寒了老百姓的心。

细究这种现象的根源,基层干部的懒政思维难辞其咎。吉家庄村工作人员直言不讳:“关闭厕所是为了省却日常清理的麻烦。”这种怕麻烦、图省事的心理,暴露出部分干部将个人便利置于群众需求之上的官僚作风。更令人忧心的是,当记者实地调查时,相关部门还上演了一出“电话里满口答应,现实中大门紧锁”的敷衍戏码。

这种现象绝非个案。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一些地方将“有没有”作为政绩标准,却忽视了“用没用”的实际效果。这种只求“交差”不求“实效”的工作作风,让惠民工程变成了伤民工程。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明确要求“落实公共厕所管护责任”,但现实中却出现了“建后失管”的尴尬。究其原因,既有基层财力有限、管护经费不足的客观困难,更有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的主观因素。一些干部将村民“素质低”作为推卸责任的借口,却不愿思考如何通过教育引导、制度约束来提高公厕管理水平。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多管齐下。首先要完善考核机制,将设施使用率和群众满意度纳入干部考核指标,倒逼基层重视后续管理。其次要创新管护模式,可以探索“以商养厕”等市场化运作方式,或发动村民自治组织参与管理。最重要的是转变干部作风,真正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服务意识。

乡村振兴不是搞“形象工程”,而是要实实在在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当一座座公厕沦为“观赏盆景”时,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乡村振兴,究竟是为了给领导看,还是为了让百姓用?基层治理的现代化,首先要破除这种“唯上不唯实”的畸形政绩观。

公厕虽小,却关乎民生大计。期待各地能以此次曝光为契机,开展全面排查整改,让每一分惠民资金都花在刀刃上,让每一座公厕都能真正为民所用,走出“面子工程”的误区,实现“里子”与“面子”的双赢。(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孙世华)

来源:河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