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以“四维一体”为引擎 培养民族舞蹈特色人才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5 04:40:00    

内蒙古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深耕民族文化沃土,在蒙古族舞蹈领域形成教学、表演与创作三位一体的鲜明特色,于全国舞蹈教育与艺术实践中占据不可或缺的独特地位。六十余载春华秋实,学院已发展为集民族舞蹈表演、编创、理论研究于一体的内蒙古自治区舞蹈行业领军力量,并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培养高层次舞蹈艺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学院探索构建的“四维一体”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为民族地区舞蹈艺术教育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其中《民族地区舞蹈专业“四维一体”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使学院成为彰显草原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思政引领:以文化自信筑牢育人根基

学院以思政引领为灵魂,将价值引领融入艺术传承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时代担当。

学院以原创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为核心载体,将红色基因与民族精神深度融入教学实践。这部作品先后斩获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圆梦奖”最佳剧目奖等14项国家级奖项。通过排演这部作品,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深刻领悟“集体主义、爱国奉献”的精神内核。

此外,学院积极组织“大学生乌兰牧骑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中践行“红色文艺轻骑兵”精神。2020年,学院志愿者服务队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实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的有机统一。

课程为核:构建民族特色课程体系

学院以课程建设为枢纽,打造兼具民族特色与时代内涵的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支撑。

围绕蒙古族舞蹈特色,学院构建了由“蒙古舞”“蒙古舞技能”“蒙古舞教学剧目”等组成的课程群。其中,“蒙古舞”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及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累计学习人数达25950人;“蒙古族与‘三少民族’舞蹈素材提炼及编创虚拟仿真”获批自治区级一流课程,在iLab平台的实验人次达14744次,由此形成线上线下、虚拟仿真相结合的“金课”矩阵。此外,学院建设了自治区精品在线课程“身体语言——舞蹈基本功课”,该课程已开设6期,选课人数1220人,页面浏览量达800937次。

在教育方法层面,学院创新推行“课前预习—理论讲授—教学示范—模仿领悟—答疑纠错—师生互动—教学总结—课后作业”八阶段教学法,将蒙古舞与舞蹈基本功深度融合。学院专业带头人赵林平主编的《蒙古舞》教材被区内外10所艺术高校采用,2021年,她本人获评“全国首届教材建设先进个人”。

专业为本:以民族特色夯实学科基础

学院以地域性、文化性、创新性为原则,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学科生态。依托内蒙古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学院重点建设舞蹈表演、舞蹈编导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构建“表演—编导—理论”一体化培养链条。这种以民族特色为根基的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师生创演的《汗沁·背勒格》《蒙古马》等作品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100余项,其中10部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在全国“桃李杯”“荷花奖”等赛事中屡创佳绩。

研教协同:打造“学演创赛”育人闭环

学院以研教协同为纽带,构建“理论教学—技能训练—研教协同—社会实践—持续改进”的循环育人机制。依托17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艺术基金项目8项),推动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内蒙古舞蹈剧目编创人才培养》既培养了教师团队,又将编创方法融入课堂,引导学生参与获批国家艺术基金的《烈马追风》《夜渡黄河奔延安》等剧目的创演,实现“教学即创作,创作即教学”的目标。

从《草原英雄小姐妹》的舞台绽放,到蒙古族舞蹈课程体系的辐射推广;从“四维一体”模式的探索成型,到大批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学院以民族文化为根、以育人质量为本,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艺术教育的特色之路。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四维一体”模式创新,让民族舞蹈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的光彩,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草原力量”。

(作者:斯琴 李欣 乌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