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李璟
公开计划近9个月后,“光纤环第一股”长盈通(688143.SH)全资收购生一升光电事宜迎来最新进展。
根据长盈通7月18日披露最新收购交易计划草案,公司拟以1.58亿元收购武汉生一升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生一升光电”)100%股权。同日,公司就上交所针对本次收购交易计划出具的审核问询函予以回复。
长盈通称,通过本次交易,公司可以获取光纤陀螺光子芯片器件的工艺处理能力,还可以把握光通信领域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和增强“硬科技”属性。
7月21日晚间,长盈通发布2025上半年业绩预告,公司预计实现营收1.73亿元到2.11亿元,同比增加26.35%至54.43%;预计归母净利润2612万元到3192万元,同比增加72.12%至110.33%。
交易双方已合作解决行业难题
公开资料显示,长盈通成立于2010年,是国内专业从事光纤陀螺核心器件光纤环及其综合解决方案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于2022年在科创板挂牌上市,被业界称为“光纤环第一股”。
2024年10月31日,长盈通发布公告称,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向武汉创联智光科技有限公司等3名交易对方收购生一升光电100%股权。
对于收购目的和原因,长盈通在交易报告书草案中指出,本次交易是公司实现光纤陀螺业务战略升级的必要举措,还可以把握光通信领域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为现有的特种光纤光缆和新型材料拓展行业应用,是公司拓展业务布局和提升经营规模的积极举措。
2025年5月,上交所正式受理长盈通本次交易,并下发审核问询函,要求长盈通就11个方面事项进行说明。其中,在交易目的和整合管控方面,要求分析本次交易形成协同效应的具体体现,论证本次交易的目的和必要性等。
长盈通回复称,当前公司正在开展小批量晶圆级流片和器件测试平台建设,后续还需进行芯片的加工和耦合处理,但公司无光子芯片加工和耦合的技术储备,存在较大的技术门槛和较长的开发周期。而标的公司通过多年无源光器件产品研发和工艺开发,在光芯片切割及端磨加工、保偏光纤FA制备、光芯片与保偏光纤FA高效耦合等方面具备了较好的批量工艺处理能力,能够满足公司光纤陀螺光子芯片器件业务落地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双方已合作完成光晶圆切割及光子芯片端磨加工的技术和工艺验证,以及专用工装治具的制备,突破了60μm高应力双折射保偏光纤FA(光纤阵列)研磨工艺处理技术,解决了超细径光纤、大内应力光纤不易研磨的行业难题。
因此,长盈通认为,双方在光纤陀螺光子芯片器件方面具有较好的业务互补性,本次交易有助于实现新产品关键加工环节的独立自主以及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强链补链,提升公司在光纤陀螺领域的综合竞争力。
标的公司客户需求旺盛扭亏为盈
报告书显示,生一升光电成立于2016年,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武汉市光谷瞪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为国内光通信领域领先的光器件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
作为高速光模块的上游供应商,生一升光电与长盈通当前以光纤环等特种光器件为核心,形成包括光器件相关的特种光纤、新型材料、机电设备、光电系统和计量检测服务在内的“5+1聚焦同心圆”产业战略布局。
目前,长盈通正在依托现有产业和技术积累持续推进战略升级,积极拓展第三代光纤陀螺核心器件光子芯片和以数据中心为代表的光通信领域的光器件及材料等业务,致力于打造成为光器件领域领先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从业绩表现来看,长盈通最近三年净利润分别为8111.84万元、1563.24万元、1675.21万元。2025上半年,公司预计归母净利润2612万元到3192万元,同比增加72.12%至110.33%;归母扣非净利润2274万元到2855万元,同比增加167.72%到236.13%。
长盈通在公告中表示,上半年光纤环器件订单需求持续增长,公司快速响应市场,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积极扩大产能规模,加强内部人员培训,光纤环器件交付量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公司业务盈利情况持续改善。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此次交易中,长盈通还与交易对方签订有业绩保障协议。三位原股东向长盈通保证,标的公司于2025、2026、2027三个年度实现的经审计的合并报表口径下归母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应分别不低于1120万元、1800万元以及2250万元。
长盈通在问询函回复中指出,生一升光电所处的无源内连光器件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下游客户需求旺盛,在产品创新、客户资源、研发技术和产品指标等方面均具有较好的竞争优势,不存在较高的市场风险。
此外,生一升光电开发的400G、800G高速率无源内连光器件已在主要客户实现批量销售,1.6T产品也处于下游客户验证阶段,与国内同行业主要企业的产品迭代进展情况基本一致,在该细分领域具有一定的市场地位。
长盈通表示,本次交易后,公司将立足整体战略布局,对标的公司的业务、研发、资产、财务、人员和机构等各方面进行整合管控,充分发挥双方的协同效应,实现公司整体战略的推进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