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神木老城的戏台前人头攒动。一盏汽灯摇曳着,照亮了舞台。配乐师手中的四弦琴轻轻一抖,演员随即甩开红绸扇,亮嗓的刹那,高亢的唱腔裹着黄土气息的风扑面而来。在这一方不过20平方米的土台子上,二人台已上演了百年,讲述了许多悲欢离合的故事。
听过的人常说,二人台的台词比脱口秀更“野”,是生活的艺术写照。夏日的夜晚,二人台的唱腔在黄土高原上空回荡,欢快的琴声点燃了观众的热情。6月27日,记者走进神木市,探寻神木二人台的艺术魅力。

6月27日,王世清与妻子在神木市文化馆非遗小剧场表演神木二人台。陕西日报记者 马腾摄
一把四胡 两人对唱
二人台起源于山西,后在陕西等地不断发展,成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由于表演多为一丑一旦的演唱形式,因此被称为“二人台”。二人台包含音乐、舞蹈、戏剧、民俗等多种艺术元素,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人的一种娱乐方式。
神木二人台起源于清末民初,由民歌发展而来,流行于陕北神木、府谷一带。表演时,通常由两个人对唱,伴奏乐器包括四胡、唢呐、扬琴等。
在清代,陕西等地的农民闲暇之余就会围坐在一起演唱。他们主要唱的是民歌、小调,再配上一两件乐器,就形成了“打坐腔”。
“打玩艺儿”是由“打坐腔”发展而来的,一般是由5至10人组成的“戏班子”走街串巷进行演出。与“打坐腔”相比,“打玩艺儿”更加专业正规,摆脱了“打坐腔”的自由散漫,逐渐成为一种专业性的表演形式,后被称为“二人台”。
到了清代末年,二人台剧目结构逐渐趋于多元化,表演艺术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二人台的表演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一些地区在二人台中融入了民间小戏,使二人台不再是简单的说唱表演,而是具有故事情节的戏剧表演。
演出过程中,表演者经常需要客串多个角色。为了保持表演的连贯性,表演者经常通过换帽子来区分角色。这种表演形式又被人们称为“抹帽儿戏”。
二人台因台词通俗易懂、曲调优美、表演形式多样而被大众所喜爱。据《神木县志》记载,1950年前后,是神木二人台的鼎盛时期。该地有专业二人台戏班20多个,业余演出队伍近百支。
“当时,二人台比现在的流行歌曲还火。”神木二人台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世清说,“村里有人结婚都要请戏班子唱上几天几夜。”
“在那个年代,二人台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娱乐方式,还是一种情感寄托。演员用质朴的表演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观众。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节庆庙会,二人台总能引发热烈反响。”神木市文化馆二人台剧团副团长张志军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二人台逐渐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但艺术魅力始终未减。2011年,神木二人台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神木二人台表演走上《星光大道》舞台(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勇闯剧场 走向世界
6月27日,在神木市文化馆排练厅,王世清正和妻子刘艺排练二人台节目,丰富的表情、优美的曲调令人赏心悦目。
二人台演员既要具备扎实的唱功,还要有出色的舞台表现力和即兴发挥的能力。王世清与妻子在排练中时而低吟、时而高歌,将角色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王世清自幼学习晋剧并登台表演。在神木、府谷演出时,他接触并喜欢上了二人台。
在工作中,王世清收获了爱情。他与妻子刘艺通过唱戏相识、相爱、相伴,妻子成为他艺术生涯中的“黄金搭档”。
2010年,王世清与妻子在宁夏演出,恰逢《星光大道》海选。在朋友的鼓励下,他们参加了海选,一路过关斩将,赢得了宁夏赛区第一名,并登上了央视《星光大道》的舞台。
随后,夫妻俩以“山窝窝”组合表演二人台,默契的配合、精彩的唱词赢得现场评委的高度评价。之后,他们又受邀参加了央视《歌声嘹亮》《非常6+1》等多档节目,大力推广神木二人台。
“表演二人台时,演员彼此可以交流互动,高兴时还能舞起来,将内心的情感尽情展示给大家。”刘艺说。
虽然神木二人台已为不少人所知,但要实现传承,仍面临一些困难。王世清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认为,让年轻人喜欢上二人台是传承的关键。于是,他利用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传播二人台,希望能有更多人看到并喜欢上这种艺术形式。
此外,王世清还将二人台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在创作民歌时,他会尝试加入二人台元素,丰富歌曲形式。他也经常与同事交流,向他们请教,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
近年来,神木二人台不仅在当地深受欢迎,还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从北京的舞台到国外的艺术节,二人台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浓厚的地方特色赢得了广泛赞誉。
今年5月27日,神木二人台被更多外国观众知晓。王世清用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德国、法国观众的掌声。
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世清希望喜欢二人台的人能越来越多。“我会继续走进基层、走进公共文化场所,传承二人台艺术,讲好文化故事。”王世清说。
为了让二人台发展得更好,神木市还积极推动相关学术研究和资料整理工作,努力保存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使其发扬光大。

6月27日,演员演唱神木二人台。陕西日报记者 马腾摄
百年戏韵 唱响时代
神木二人台的传承不仅依赖于老一辈艺人的坚守,还得益于年轻人的热爱与创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触并学习二人台。他们通过拜师学艺、参与演出,为这一传统戏曲形式注入新活力。在神木市文化馆的支持下,不少青年演员得以登上更大的舞台,用青春力量诠释百年戏韵的独特魅力。
与此同时,二人台的表现形式也在与时俱进。从灯光舞美到服装道具,从剧本创作到音乐编排,现代技术的应用让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全新的光彩。一些经典剧目经过重新编排后,既保留了原有的质朴韵味,又增添了符合当代审美的艺术表达,吸引了更多观众的目光。
在神木大剧院举行的“非遗传承·百姓舞台”活动中,神木二人台表演者以原生态的表演和创新的改编剧目,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2020年起,神木市启动了“非遗进校园”工程。王世清每周三都会到神木市第四、第六小学教授二人台课程。
“刚开始,孩子们觉得土,后来就慢慢喜欢上了。”王世清欣慰地说,“有个叫张宸豪的小学生,现在能唱整段的《打金钱》。”
走进校园,传承弘扬二人台的种子正在下一代人的心中生根发芽。这种传统艺术形式不仅在学校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还借助现代传播手段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二人台还通过跨界合作提升自身影响力。例如,与影视、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结合,二人台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剧场表演。这种多元化的尝试丰富了二人台的艺术内涵,让它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一些二人台演员尝试将经典片段与流行元素相结合,制作出精彩的表演视频,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的关注。
在年轻人的建议下,王世清尝试将二人台搬上短视频平台,作品《挂红灯》在抖音上的播放量超过50万次。
“没想到有这么多网友喜欢。”王世清笑着说,“还有人私信想学呢。”
与此同时,地方文化部门也在积极推动二人台的保护与传承,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演出比赛等方式,为这一古老艺术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如今,二人台已成为展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黄土高原上的生活记忆,展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一次次的演出中,这门古老的艺术被不断赋予新的意义,与时代同频共振,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感动与思考。
神木市规划将二人台纳入旅游演出项目,计划在高家堡古城打造常态化演出,让游客体验原汁原味的陕北文化。
近年来,神木市数次举办艺术节。让王世清惊喜的是,观众中出现了不少年轻面孔。“只要还有人听,我们就会一直唱下去。”王世清说。
傍晚,黄土高原的夕阳将天空染成金色,仿佛在为这门古老的艺术镀上一层希望的光芒。
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