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百年前的海滨饭店,曾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世纪屈辱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4 10:12:00    

冷永超 由学涵

烟台开埠后,进出口贸易兴盛,外籍人士来烟经商者日趋增多。为了满足西方人在烟台寓住的需要,自1865年起,一些外籍商人先后在海岸路一带兴建了海景饭店、海滨饭店、家庭旅馆、利顺德饭店、求四饭店、大陆饭店等服务设施,这些场所主要用于接待西方人及国内达官权贵。

海滨饭店(BEACH HOTEL),也称日耳曼饭店、海滨旅馆、顺德饭店,建于1870年前后,位于现海岸路西首路南(原东太平街35号),早期由德国人舒特(Schutt)经营。一期建筑坐西朝东,二层石木结构;二楼外廊木质栏杆的图案为“太平圈”样式,十分独特;楼前辟有近800平方米的观景花园,花园内还设置了休闲椅、电灯、遮阳伞等,方便客人观景休息;为了解决洗涤床单及客人洗漱的用水问题,主人还在院内打了一口水井。

海滨饭店大门朝东,门额上写有英文BEACH HOTEL字样。站在院内眺望远处,烟台山、芝罘岛、崆峒岛尽收眼底。夏日居住在此,沐浴清风,给人以舒适惬意之感。海滨饭店二期建筑原为平房,后将其拆除,新建了一栋坐南朝北、主体为二层石木结构的建筑(建有半地下室),与一期建筑呈L状。建筑具有典型的德意志南部乡村客栈风格。因为二期建筑位于一期建筑之南,便称其为“南饭店”,一期建筑位于南饭店北侧,则称为“北饭店”。当地人习惯上也将南饭店称作“比齐饭店”,将北饭店称为“侯饭店”。这种称谓在清末民初的报纸和地图上经常可以看到。1900年前后,海滨饭店将其北侧一路之隔的海景饭店(Sea view hotel)兼并。

《马关条约》换约处

海滨饭店是近代烟台举办重要活动的场所之一。

1895年4月17日,中日两国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史称《马关条约》。中方全权代表为李鸿章、李经方,日方代表为伊藤博文、陆奥宗光。5月8日,双方约定在中国烟台换约。根据史料记载,海滨饭店是换约地点之一。有关换约的具体过程,前人已有介绍,本文不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在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后,俄罗斯帝国以日本占领辽东半岛、侵占了其在东北的利益为借口,联合德、法两国进行干涉,迫使日本修改《马关条约》的有关内容,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对此极不甘心,又不能与其他列强撕破脸,因而转过头来逼迫清政府以3000万两白银“赎回”辽东。软弱的清政府只能答应这个无理要求,结果被日本勒索了总计两亿三千一百五十万两的白银,史称“三国干涉还辽”。

烟台换约期间,法、英、德、俄、意等国军舰在烟台海面巡弋,以向日本谈判代表施压。不仅如此,俄国还派出士兵登陆上岸,在海滨饭店周围游荡。见此情形,清政府也绷紧了神经,派出军队在海滨饭店周围巡逻警戒,以防发生意外。在多国的“围观”下,日方代表伊东巳代治与中方换约大臣伍廷芳在海滨饭店南饭店签字换约后,带着《马关条约》匆忙返回日本。

海滨饭店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世纪屈辱。

接待美国访华团

19世纪中后期,美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排华辱华的法案,华人在美国受到严重的歧视。消息传回国内,引发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1905年5月,上海商务总会响应在美华人社团的号召,在全国范围内发起抵制美货的运动。受此影响,大量的美货堆积在仓库内,到岸的货船停滞在港口内,美国的国家形象和对华贸易均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1905年7月,为了缓和局势,美国陆军部长威廉·霍华德·塔夫脱率领美国政府代表团访问中国。代表团成员中包括罗斯福总统的女儿爱丽丝·罗斯福、7位参议员、35位众议员、外交官、企业家等。哈里·福勒·伍兹是成员之一,他是一位企业家,也是摄影爱好者。访华途中,他拍摄了上千张照片。

访华团分成两路。一路由塔夫脱率领,先后访问了广州、上海。因为这两个城市是抵制美货的主要策源地。塔夫脱实地走访了一些美国洋行,还与当地的官员、商会领袖进行了会谈。一路由爱丽丝·罗斯福率领,从香港乘船,途经烟台直赴北京。爱丽丝一行在经过烟台时,受到了在此避暑度假的美国亚洲舰队司令特雷恩(Train)将军的接待。

各地如火如荼的抵制美货运动,让爱丽丝深切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对美国的敌对情绪。而清政府也意识到如果不尽快加以制止,恐会演变成一场反清革命。权衡利弊后,慈禧通令各地停止抵制美货运动。罗斯福在听取了塔夫脱和爱丽丝的建议后,考虑到美国的在华利益,下令国会检讨排华法案。1906年,罗斯福做出决定:将一半的庚子赔款归还给中国用于创办清华学堂。这次抵制美货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反帝爱国运动,展现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外来压迫时的团结和勇气。

1910年10月14日,海滨饭店再次接待美国实业家访华团。美国访华团此次来访,是考察中国各地的实业发展情况。清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对访问团在各地的访问做了精心的安排。此时海滨饭店已经改名为顺泰饭店。

10月12日,山东巡抚派劝业道萧应椿来烟迎接美国实业访华团,同时派翻译员易某提前抵烟。本埠谦益丰、顺泰、盛瑞、和祥等20家商号也选派20名人员负责接待。14日上午,美国实业团如期抵烟。登莱青道徐世光与劝业道萧应椿率文武官员及商界代表亲至码头迎接。“烟埠人士接待该团颇具热情,于码头上高悬彩棚,并于比齐旅馆(海滨饭店,作者注)附近路旁及入门处结为花圈,以表欢迎之意。”下午三点半,在张成卿的陪同下,美访团首访了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对该公司的产品大为称赞。之后,他们又参观了义丰德、启喑学堂、美国领事馆等处。

1906年8月初,一件意外发生的事情惊动了美国军方。美国亚洲舰队司令特雷恩因患病亡于海滨饭店内。8月4日,美军在海滨饭店南侧的圣安德鲁教堂为其举行了葬礼,烟台官府派出警察在北饭店外墙下持枪列队,维持秩序。之后,美军将其遗体运至停靠在海面上的美舰,并举行了海葬。

孙中山、黄兴下榻北饭店

1912年8月,应袁世凯的邀请,孙中山先生乘船北上,与袁世凯共商国是。在去往北京的途中,孙中山特意安排在烟台考察一天。21日上午,船抵烟台。驻烟陆军部参议曲同丰、司令连承基、烟台商务总会总理谭宗灏等人,上船迎接孙中山一行。上岸后,孙中山先至北饭店略作休息,之后,烟台官商两界在北饭店举行了欢迎大会。会议结束后,孙中山在北饭店与烟台社会各界人士合影。原计划当天晚上乘船离烟去津,因“安平”轮货物尚未备齐等原因,孙中山在烟台留宿一晚,下榻之处就是北饭店。

孙中山到达北京后,袁世凯提出尽快邀请同盟会重要领导人黄兴来京一叙。

黄兴,字克强,1905年在日本与孙中山发起成立中国同盟会,统领军事,是同盟会的重要人物。早在赴京之前,孙中山就曾提出“为了避免被袁世凯加害,两人不要一同进京”的意见。到京后,孙中山见袁世凯并无加害之意,为了顾全大局,达到团结一心、振兴国家的目的,电召黄兴即刻进京。黄兴接到孙中山的电报后,于9月5日晚,同陈其美、李书城等10余人,乘坐“铭新”轮离沪北上。

9月8日上午8时许,黄兴一行抵达烟台,受到烟台各界人士的欢迎。陆军部参议曲同丰设宴款待,宴后黄兴在北饭店与烟台绅商举办茶话会并发表演说。欢迎会结束后,黄兴等人兴致勃勃地游览了毓璜顶等市区景点,上午11点左右,“复临南饭店”,烟台绅商等在此设宴接待。下午5点左右,黄兴一行登上“新铭”轮离烟北上。

两位辛亥革命领导人先后莅临烟台,均下榻海滨饭店,可见海滨饭店在国内外颇负盛名。

见证沧海桑田事

海滨饭店声望日重,引人关注。

粤商“顺泰商号”在烟台经商几十年,已在工业、商业、银行等领域耕耘多年,势力雄厚,唯有客栈业尚未涉足。1905年,“顺泰商号”经理梁浩池并购了海岸街东段路南的哈利洋行、海滨饭店等房产,挺进客栈业。他对海滨饭店进行了修缮,更换了陈旧的设施,并将名字改为顺泰饭店。他聘请洋人弗雷里奇(Frerichs)为饭店经理,按照西方的经营模式进行管理。为了扩大宣传,他还将海滨饭店的照片印在了顺泰钱庄(CHEFOO BANK)的钱票上。在梁浩池的主理下,顺泰饭店的生意蒸蒸日上。

1911年,“顺泰商号”因受上海橡胶股票事件的影响突然倒闭,烟埠商界一片哗然。为了赔偿债主的损失,烟台商务总会成立“顺泰破产会”,将其所有资产包括顺泰饭店进行了拍卖。

被拍卖后的海滨饭店不仅经营旅馆,还开设餐饮、酒吧、咖啡馆、特色社交等多项业务。1920年,烟台醴泉啤酒工厂成立,在其生产的众多啤酒品牌中,“锤子”牌因具有醇厚的德国啤酒口味,备受在烟外籍人士喜爱。美国水兵及外籍人士常聚在海滨饭店,他们饮用的啤酒大多是“锤子”牌醴泉啤酒。为了吸引顾客,海滨饭店在大门口南侧的墙面上写着“DRINK CHEFOO BEER”(请喝烟台啤酒)字样的英文广告。烟台啤酒厂现存的档案还记载着与“比什咖啡”业务往来的信息。

20世纪30年代,福山人孙克玉成了顺泰饭店(原南饭店)的新主人。借助良好的声誉和服务设施,“每当夏季美舰来烟时,美籍军官多有携眷卜居于该饭店内。房间时告人满,营业颇佳”。然而,天有不测之风云。1939年8月25日下午6时许,顺泰饭店突发火灾,由于南风助力,加之木质结构,火势瞬间蔓延,导致建筑西部房顶被烧塌。此次火灾烧毁楼房8大间,损失数千元。幸好各路救火队及时赶到,顺泰饭店才未毁于一旦。火灾过后,孙克玉整修了烧毁的房间,建筑基本保持原貌。

1950年前后,顺泰饭店被收归国有,烟台房管部门将其改造成居民住宅。建筑内住有十几户人家,本地著名的版画家梅植武先生就住在二楼最西户,他在这里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解放路小学原副校长孙仁高老师住在一楼东首。

北饭店建筑被划拨给烟台驻军某部管理和使用。此时的北饭店经历了多次改建,虽然主要结构变化不大,但外貌已经大相径庭了。尤其是二楼外廊的木质“太平圈”样式的栏杆已被拆除,改为砖混结构样式。

1931年,位于海岸街东首路北的原海景饭店被拆除,原址成为新建芝罘俱乐部的一部分;1978年,原北饭店建筑被拆除,驻军某部在原址建成四层办公楼,后改建为“风光宾馆”;2002年,原南饭店建筑因修建滨海广场被拆除,原址建成“希岸清雅酒店”。至此,这座见证烟台近代重要事件的百年建筑彻底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近代烟台遗存下来的老建筑,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保护好这些老建筑,就是保护烟台的历史。

(感谢梅植坚先生,李敏、梅雪莹女士提供的帮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