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祥:浇出“冰田” 滑出梦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0 09:41:00    

他是冰上“铁人”,冰场上学生有多“恨”他,冰下学生就有多爱他;他用无数次不厌其烦的以身示范,换回冰场上快速滑动的矫健身影……一位小学体育教师能做什么?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新建小学体育教师王凤祥用30年的时间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

清晨6点,零下30度的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新建小学体育教师王凤祥准时出现在操场中心围起来的冰场上,巡视、清障,速滑队员一一到来的间隙,王凤祥忙着做好各种准备工作。队员到齐后,戴护具、热身,新建小学操场上空就响起了“唰唰唰”的滑冰声。

冬去冬来,学生一茬茬毕业,王凤祥就这样守着“冰田”,一圈圈、一轮轮地陪着学生滑了30年。

冰场上浇出来的“铁人”

在新建小学教学楼一层校史馆的一个柜子里,摆放着铝制饭盒、铁制洗脸盆等盛水工具。原来,当年因为没有自来水,师生就用这些简易工具在学校附近的红卫河取水,用方形饭盒制成一块块冰砖铺在操场上,再用脸盆泼水到缝隙里,最终冻成一个冰场。

当参观者驻足看到这些工具时,复杂的情感充斥着内心,不由得发出赞叹。

聊起当年的情景,记忆的闸门在王凤祥脑海中再次打开,那些遥远又艰苦的场景一一浮现……

1995年,从黑龙江省体校速滑专业毕业的王凤祥来到新建小学担任体育教师。作为传统体育项目,短道速滑是新建小学的优势。但那时的新建小学因地处塌陷区,学校操场落差较大,没有冰场师生只能去滑“野冰”。为了解决冰场的问题,王凤祥和同事一车一车推来沙石,一锹一锹平整地面,开辟出一块适合浇冰场的场地。

场地有了,因为没有自来水,王凤祥趁没有上冻就早早在河边挖好一个蓄水池。浇冰场时没有水泵,他就和学生凿开蓄水池的冰面,用盆、桶一次次地运,冰场小有模样,但这样不是一次成型的冰场冰面不平,学生辛苦耗时又长。

为了尽快浇出合格的冰场,王凤祥托人借来一台水泵。因为距离较远且白天学校门前车来车往,输水管经常被过往的车辆压裂,浇冰只能在晚上进行。王凤祥索性把行李搬到学校,每晚11点准时披上大衣,穿上水靴,拉出水管,连好水泵。

冬季夜里的东北大地冷得人骨头疼,实在冻得受不了了,王凤祥就在学校和红卫河之间来回跑。担心水管冻裂,他还要不停地上下拖动水泵和敲打水管的连接处。

那个时候,新建小学现任校长王岗与王凤祥因为都是体育教师又年龄相仿,虽然不在一个学校任教但工作之余总在一起聊天,他就亲眼看见好友因拖拽水泵三次落水的情景。

“那样一个铁疙瘩,上下拖拽很费力气。”想起当时的艰难,王岗仍然不能平静。上来后衣服很快就冻成硬壳,脱也脱不下来,只好拿着棍子使劲敲碎冰碴再拿到火上烤。

王凤祥印象里,那件大棉袄总是湿漉漉地搭在门卫室的热炕上,湿了又晾、干了又湿。

看着越结越厚的冰面,看着面积不断扩大的冰场,王凤祥忘记了苦和累。当时浇好一个冰场,王凤祥要在学校守10天。“想象着学生在冰场上酣畅淋漓地滑动时,一切都是值得的。”这是他坚持的动力,也是在给自己不断打气。

七台河市盛产煤,一晚上冰场上就落一层灰,再加上学生的冰刀滑出的冰沫子,王凤祥还要和同事用铁桶装满一吨水,每天浇两个小时进行维护……直到2014年新建小学搬入新校区,浇冰的工作才有所改善。但为给学生营造优质的冰上环境,每年冬季全校男教师都会晚上吃住在学校集中浇冰场,王凤祥和同事研究出“喷洒挂冰”的浇冰方法,在零下30摄氏度的气温下,每间隔2小时用自来水管喷洒一次,冻一层浇一层,一宿就能浇6—7层,两个晚上就能浇成室外高标准冰上训练场。不过黑龙江太过寒冷,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因冻结会产生波纹,王凤祥和同事还要拿着铲子无数次铲平。

当外地同行看到长56米、宽26米,四角呈圆弧状,冰面质地均匀且平整光滑,冰场四周还配有坚固围挡的冰场时,难掩钦佩。这样的场地建设也成为许多学校取经学习的样本。

因长时间受凉,王凤祥患上了风湿、关节炎和腰椎间盘突出。“疼痛时我就咬牙挺着,实在挺不住就背靠桌子顶一会儿,然后接着训练。”同事赵宏宇说,无论在教室还是在办公室,只要往操场看,总能见到王老师的身影,他就是冰场上的“铁人”。

成长的每一个弯道都要滑好

2012年初,国家队运动员刘秋宏和队友一起获得短道速滑世锦赛3000米接力第一名,载誉回母校见到王凤祥,刘秋宏远远地喊一声“老师”,紧跑几步抱住恩师。王凤祥激动得面泛红晕,手足无措。

当年那个在冰上站都站不稳的小女孩已长成漂亮的大姑娘,还成了世界冠军,王凤祥心中无比欣慰。

弯道是短道速滑难啃的硬骨头,这就需要学生在掌握方法后不停地练习,而日复一日的训练也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王凤祥设计了叫号、城堡、夺红旗等游戏,通过梯格、平衡球、布带等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既掌握了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也激发了兴趣。

“他的腰和腿不好,有时候疼得直不起身,但仍坚持给我们做示范动作。为了让训练不枯燥,‘城堡’游戏里我们在三城之间来回穿梭,‘瘸子踹’时得单脚保持平衡,玩着玩着我们的灵活性和专注力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今年毕业的单若涵分享着平日训练里的点滴。

王凤祥是一个严厉的教练。在指导队员训练时,他对每个动作都不厌其烦地示范、纠正、讲解,直到学生熟练掌握。但他也有自己的独特方法,会根据队员的实际情况确定目标和详细计划,设计小螺旋、8字滑、眼镜滑等训练形式,提高学生的冰上技术。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他还创编了校本课程《速滑》,这些都是学生毕业多年后还津津乐道的地方。

让刘秋宏印象深刻的是,王凤祥曾带队员去家里看冬奥比赛,还拿很多好吃的。“有一回上冰,别的队员进屋休息了,我想再多练一会儿,王教练就在外面一直挨冻,给我单独加练”。

一次,上冰训练的队员王一帆在弯道处脚踩到了标志块,踝骨疼痛难忍。王凤祥立即背起他打车送往医院。由于孩子的家境贫困,付不起医药费,王凤祥就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为孩子缴医药费并买了一些营养品,希望孩子早日康复。

谈起王凤祥,王岗既心疼又佩服,“他有件破旧的蓝色羽绒服穿了将近20年,无论在哪里离很远就能认出来。为了方便给学生做示范动作,无论天多冷他都只穿短款羽绒服”。

无冰期训练是速滑运动员取得成绩的前提和保证。王凤祥和同事在无冰期抓好身体素质训练的同时,加大了专项技术训练力度。他们用板带进行牵引弯道压步练习,解决弯道模拟交替蹬冰技术,还利用滑轮对队员进行弯道滑行练习。

“每轻盈地滑过一个弯道,风会在耳边对我说‘你滑得很好’,我就会觉得王老师教我的那些技术真酷。”五年级短道速滑队员孙嘉莹说。

因为训练过于辛苦,入选短道速滑队的刘秋宏还当过“逃兵”。“当年学校有两个门,为了躲避王教练,怕他和校长劝我回去训练,我不敢从正门走,每天都从小门进出。”刘秋宏回忆,好在王教练没放弃她,还特意跑去找她爷爷,夸她是个好苗子,“我小时候经常生病,王教练跟我爷爷说,练滑冰能让身体素质更好、提高免疫力,后来爷爷就同意让我继续练了。”

平时,孩子们训练起早贪黑,家远的孩子有时会吃不上早饭,王凤祥就自掏腰包买来饼干、面包、火腿肠。冬季天黑得早,室外上冰训练有时持续到很晚,王凤祥就把路远的孩子一个一个送回家。

有一年,队员张咪在省市比赛中连续取得好成绩,入选市短道速滑队驻哈尔滨重点班。结果因为家里凑不够伙食费不能去训练,在教室门口抹眼泪。王凤祥一再追问清楚原因后,摸着她的头安慰道:“别怕,有我在你一定能去哈尔滨。”当王凤祥将筹措的2000元交给家长时,张咪高兴地跳起来:“老师,我一定要拿到金牌,把它挂到您的脖子上……”

王凤祥从10岁开始滑冰,却一直没能实现当世界冠军的梦想。做教师后,他立志让自己的冠军梦在学生身上变成现实。

人生大道远长于111.12米

今年暑假,孙嘉莹小学毕业选择升入初中,而不是去短道速滑学校走专业路线。这多少会让王凤祥心里纠结:一个好苗子却没有选择滑冰。但他很快便释然了,学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未来的人生不是必须限制在冰场上。

在平时训练时,体能房里总是飘着王凤祥的声音,“膝盖再弯一点,重心别飘”!他手里掐着秒表,谁的摆臂幅度差半寸、谁的蹬地角度偏了几度都记在心中,转头就一一指点出来并示范正确动作。王凤祥鼓励学生要敢争敢抢、做事要争第一。“王老师虽然很严厉,但他也要求我们必须把学习成绩提上去。”孙嘉莹在班里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新建小学从1985年开始推广短道速滑,如今全校550名学生已实现全员上冰。王凤祥和同事探索“学习、训练两不误”培养模式,让家长切实看到孩子在提升身体素质的同时学业也能稳步发展。学校组织滑得好的运动员参加省、市级速滑赛事,让他们在竞技舞台上赢得荣誉并实现个人成长。

给有天赋的学生提供专业训练,进入专业训练后能有更好的发展,七台河市已建立起完整贯通的速滑人才培养机制。从1972年至今,50多年来七台河已形成了“特色校—基础班—重点班—省队—国家队”的“金字塔”式人才培养输送梯队模式。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梯队搭建,让“王凤祥们”有了更大的底气。

夏季无冰期里王凤祥依然忙碌,雷打不动早上6点到校,带领队员进行陆地训练。除了上好课,夏季每天下午还要带领队员到短道速滑馆开展冰上练习。“政府派车接送孩子上冰,让基层教练员及学生有了优越的训练条件。”说起这样的便利,“我们会更加努力做好工作,为国家输送更多更优秀的运动员。”

为了解决教练和学校的后顾之忧,七台河市编制体教融合三年行动计划,在特色校全面推行统一师资培训、统一选材机制、统一训练计划、统一后勤保障、统一政策扶持的“五统一”培育模式,目前全市已建成短道速滑特色校17所,在训运动员超600名,人才“蓄水池”不断扩容。

很多人看到的是王凤祥的不容易,但王凤祥觉得自己很幸运,在七台河有这样的一片教育沃土,让自己的特长得以施展,是自己的幸运,也是学生的幸运。

新建小学为了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协同育人功能,邀请家长到学校参与冰上课的管理、协助孩子穿冰鞋、维护上冰秩序与安全。每年的“校园冰雪节”期间组织家长参加“雪地拔河”“雪地爬犁”等多项亲子体育活动。冬季的周末和节假日冰场对外开放,周边社区居民、家长都可以到学校滑冰。

“短道速滑很辛苦,伴随着运动员的是伤痛随时可能发生。现在家庭条件都好了,许多家长不想、不愿孩子再受那么多的苦。”理解家长、支持家长也成为王凤祥工作的一部分,“孩子应该被我们托举成长得更好,短道速滑一圈111.12米不能成为他们的限制,他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每次冲过终点线时,总能看见王老师站在冰场边笑着点头。他用严苛的态度、精湛的技术、藏在细节里的温柔托举着我们这些少年,让我们一步步靠近梦想。”学生王子鑫说,“他不是大英雄,却是我们心里最亮的那束光。”

————————————————

王凤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新建小学体育教师兼速滑教练。先后获得黑龙江省模范教师、省百万青少年上冰雪先进工作者、省优秀教练员、七台河市“感动人民十大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10日第5版

作者:本报记者 孙和保 | 王福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