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关税极限施压下,各国能否保持定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9 16:16:00    

综合新华社和央视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7日表示,将从8月1日起分别对14个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25%至40%不等的关税。美国的单边主义做法引发世界多国反对。

专家认为,此举既暴露特朗普政府当下的谈判困境,也延续其极限施压的博弈逻辑。在未来20天里,美方会不会实质启动差别化关税惩罚,相关国家如何应对,已达成原则性框架协议的国家后续谈判走向如何,都值得关注。

多国“硬刚”表达强烈反对

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南非、德国、巴西等多国称,美方关税做法“令人遗憾”“不合理”“不负责”。

日本首相石破茂8日称,美方再度提高关税令人遗憾,已指示相关阁僚在8月1日之前继续谈判。他表示,日本政府在未来的谈判中捍卫国家利益的立场不会动摇,力求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探索达成互利协议的可能性。

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国8日表示,将以各自国家利益为中心与美国磋商。

南非总统拉马福萨表示,77%的美国商品免税进入南非,因此美国设定的30%关税税率不合理。其发言人表示,南非政府将继续与美国接触。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美洲研究室副主任柯静表示,这些国家的表态在国际和国内同时传递一个信号:本国并未接受美方的施压框架,也并不认同其合法性。这种表态具有一定的政治克制与现实考量,在表达不满的同时,为继续谈判保留空间,避免激化矛盾。

“回顾此前谈判进程可以看出,各国在核心利益议题上保持了较强的战略定力,并未因威胁而轻易让步。”柯静表示,日本坚持其农业保护红线,印度在转基因作物进口、农产品市场准入等问题上也没有明显让步。“所谓‘继续谈判’,更多是为了赢得时间、维持局面,而非对美方条件的实质接纳。”

巴西和德国不在特朗普14封“征税信”的“收件人”名单上。巴西总统卢拉表示,美国威胁加征关税的相关做法“错误且不负责任”。德国工商界人士则指出,美国单边主义做法破坏国际信任,不利于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和创新发展。

此外,欧盟知情人士7日披露,欧美已接近达成协议,欧盟方面可能对美方针对飞机及其零部件、部分医疗器械和烈酒产品所征“基准关税”作“有限让步”。

“不确定性”危害国际体系

美方将“对等关税”暂缓期延长至8月1日,接下来的关税谈判有哪些看点?柯静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看特朗普政府如何实施差异化关税。美方的威胁究竟停留在口头还是有实质行动?相关国家如何反制?这些将直接影响谈判走势与市场情绪。

第二,各国如何在避免正面冲突的同时,稳住本国产业利益、争取缓冲空间,或借助区域合作与多边机制形成外部支撑,将成为关键议题。

第三,当延长的暂缓期再度到期,如果依然没有取得突破,特朗普会继续延期还是关税加码以强化施压姿态?这将对市场与外交局势造成突发冲击,值得各方高度警惕与预判应对。

第四,此前已达成原则性框架协议的国家,后续谈判走向如何,同样需要关注。

当被问及致各国信函是否为“最终报价”时,特朗普说:“我会说是最终(报价),但如果他们提出其他报价,而且我喜欢,我们就会接受。”

事实上,贸易谈判至今,美方的“对等关税”政策多次生变,充满不确定性。柯静指出,所谓“最终报价”并非建立在稳定规则或谈判程序基础之上,而是一种随意的临时性喊价策略。

“面对这样的特朗普政府,以及他‘规则由我定’的交易逻辑,沟通成本显著上升,协商空间愈发模糊,不仅难以建立起稳定的政策预期,也难以展开基于规则的理性决策与制度性谈判,使得当前国际经贸体系本就岌岌可危的基本信任与秩序更加脆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