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电力如何引领社会低碳转型?解码广州供电局的“绿色基因”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5 11:25:00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南方电网广东广州供电局始终以绿色电力为纽带,将“两山”理念融入能源发展血脉,用实干书写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的广州答卷。

从乡村酒坊的“柴改电”到城市充电站的“全绿电”,从光伏板覆盖的“蓝色海洋”到近零能耗的智能变电站……一系列实践生动诠释着:电力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更是连接“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器”。

电力赋能乡村振兴让“绿水青山”长出“金山银山”

乡村是“两山”理念落地的关键场域,电力则是激活乡村生态价值的“金钥匙”。广州供电局以电气化升级为抓手,推动乡村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双向奔赴,让田园风光变身“聚宝盆”。

从化莲麻村的山香酒坊里,电能替代的“绿色效益”清晰可见。“柴火灶换成智能电锅炉,不仅每月产能从3000斤跃升至3万斤,酒质更纯,电费还省了近一半,院里再也没了黑烟味。”酒坊负责人白先生的账本上,生态账与经济账同样亮眼。这正是广州供电局深耕乡村电气化的缩影——2025年1至7月,广州完成电能替代电量39.4亿千瓦时,以清洁电力倒逼生产方式转型,让乡村在守护生态中收获发展红利。

充电桩的“毛细血管”更让乡村绿色经济活起来。如今,广州乡镇已建成349个充电站点、2244支充电桩,形成“镇镇全覆盖、村村相连通”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网格。“新能源车游客直接开到果园门口充电,采摘、住宿生意比以前火了40%!”花都区赤坭镇徐大哥的农庄里,光伏板在屋顶发电,充电桩在院外迎客,绿水青山间,“生态颜值”正实实在在转化为“经济价值”。

电力基础的夯实,更给乡村“两山”转化注入底气。2024年,广州乡村配电网投资达33亿元,同比增长35.2%,农村停电时间下降32.7%,户均配变容量提升至5.1千伏安/户。在黄埔迳下村,“源-网-荷-储”智慧能源模式让屋顶光伏全覆盖,村民既能享受稳定供电,又能通过光伏收益、充电分成增收。从产业升级到民生改善,电力正让乡村的“生态优势”稳稳转化为“发展优势”。

清洁能源唱主角筑牢“两山”理念的绿色能源根基

“两山”理念的践行,离不开能源结构的深度转型。广州供电局以电网为枢纽,推动清洁能源“唱主角”,让绿色电力成为守护生态、驱动发展的核心动能。

“阳光发电”已成为广州能源版图的新支柱。2020年至2025年,广州实现清洁能源全额消纳。截至目前,光伏装机超370万千瓦,较“十四五”初激增近5倍,仅分布式光伏就能为百万市民提供“零碳动力”,中压光伏规模更超越传统煤电,跃升本地第二大电源。这片覆盖厂房、田野的“蓝色海洋”,既缓解了迎峰度夏供电压力,又大幅降低碳排放,让“绿色动能”持续滋养羊城生态与经济。

如今,绿色电力的应用场景还在不断拓展。8月起,广州供电局建设运营的710座充电站、7280支充电桩全部接入100%绿电,服务“十五运”绿色出行,预计年底前推动绿电消费近4500万度。

今年3月,广州绿色电力消费签约仪式上,168亿度的成交规模创下全国城市单批次绿证交易纪录,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39.7万吨、植树5.2亿棵。这一交易量是2024年全年的近3倍,既加速了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并网,更激发了社会投资绿色产业的热情,让“绿色发电”与“绿色消费”形成闭环,为“两山”转化注入持久动力。

电网生态共融以科技守护“两山”共生的和谐画卷

电网建设与生态保护,从来不是对立面。广州供电局将“绿色基因”嵌入电网全生命周期,以科技赋能让电力设施成为“两山”共生的“守护者”。

从化流溪河源头,电力巡检已告别“徒步翻山”。无人机携红外设备低空巡航,智能识别线路缺陷与山火隐患,一小时即可覆盖人工一天的巡检范围,既减少了对植被的干扰,又让生态敏感区的电网更安全。“线路绝缘化处理避开了珍稀动植物栖息地,科技让电网与自然‘互不打扰’。”电网运维人员的话,道出了电网与生态的和谐之道。

变电站也在变身“生态地标”。黄埔区500千伏科北变电站,作为全国首座近零能耗的500千伏变电站,从建设之初就锚定绿色目标:预制装配工艺、3D打印技术提升节能率,光伏发电、光储充一体化装置、光导无电照明等技术协同发力,实现全生命周期低碳运行。这座“会呼吸的变电站”,成为电网建设与生态保护共生共荣的典范。

二十载践行“两山”理念,广州供电局用实践证明:绿色电力是“绿水青山”的守护者,更是“金山银山”的创造者。从乡村到城市,从产业到生活,电力织就的绿色网络,正让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文、图|记者 董鹏程 通讯员 洪林 易启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