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任朝霞 通讯员 姚雪)农药能够有效控制或消灭植物病虫草害以及杀灭蚊蝇等卫生害虫,对人类获取更多食物资源、摆脱饥饿饥荒功不可没。然而,一些研究证实,农药可能损害生态系统,许多农药的生态负面效应可能会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得到加强。为破解这一问题,来自钱旭红院士/李忠教授团队的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万年峰教授联合中英德澳的科研人员,率先提出硬件(装备与产品)和软件(技术与政策)支撑是破解农药生态安全问题“良方”,为实现全球农药减量、实施《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供了技术路径与对策意见。日前,相关成果以“Letter”文章发表于《科学》杂志。
文章认为,针对农药对非靶标生物和生态环境的负效应,只有坚持系统观念、运用辩证思维,才能降低农药风险,国际社会各方力量必须采取行动,硬件(技术与产品支撑)和软件(政策保障)缺一不可。
据悉,该成果是团队前期大量工作的延续和前人研究结论的总结。此前,团队已基于大数据及其平台,联合6个国家11个机构的科研人员,筛查了全球88.75万个农药使用案例,证实了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负面效应,为应对全球农药风险防控仍面临数据支撑不足的挑战提供了依据。
文章指出,在合理科学使用农药的情况下,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植物病虫草害,是实现农药减量、降低农药风险的重要举措。创制绿色农药、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治产品是降低农药生态风险的技术保障,推广耐虫害抗病害品种、杀虫灯、信息素和诱虫板,也是实现降低农药用量的法宝。而精准农业和数字工具有助于降低农药风险,这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者:任朝霞 姚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