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废塑料高值化利用产业项目在揭阳试产成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2 08:01:00    

羊城晚报讯 记者陈锴跃、曾柯权、王子桐、邓鼎园报道:将废塑料“变废为宝”实现历史性突破!7月11日,广东揭阳东粤化学全球首套20万吨/年混合废塑料深度裂解工业化装置正式宣告试生产成功。该项目可实现废塑料高价值回收利用,技术上属国际首创,工艺水平世界领先,为彻底解决废塑料污染难题提供了可能。

塑料是当今社会使用范围最广的材料之一,但容易带来“白色污染”。如何将废塑料回收利用,将其“变废为宝”,当前的主流工艺存在技术瓶颈。

该项目首创“一步法”废塑料化学回收工艺,无需对农膜、包装袋等混合废塑料进行复杂分选,直接就能将混合废塑料转化为低碳烯烃、混合芳烃等高附加值化工原料,攻克了分选难、氯化氢易腐蚀等制约混合废塑料回收的行业难题,不仅能将不同材质的低值废塑料统一制备为高值化工原料,且产品收率较传统工艺提高至少40%,使之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

该项目充分利用废塑料中的碳氢元素,将其最大化转化为乙烯、丙烯、芳烃等高附加值基础化工原料,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化石能源的有效替代。

对全国产业来说,该项目突破了传统填埋焚烧的模式,首创了“源头化学循环”技术范式,能推动行业从低附加值物理回收向高附加值化学回收升级。

该项目技术上具备全品类废塑料处理能力,无需复杂的源头分类,是典型的环保型、资源循环型技术。

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相比传统的垃圾焚烧处理方式以及原生化石能源生产化工原料的过程,该项目能够大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该项目的投产还将填补废塑料化学回收的技术空白,创新性地推动产业从“依赖原油进口的线性加工”转向“资源循环的绿色模式”,实现“末端治理”向“源头循环”模式转变,重塑产业生态,为全国化工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板。

“该项目的成功,是我们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也是落实省委实施‘百千万工程’、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要求的具体实践。”揭阳市委副书记王绍乐表示,后续该项目的大力推广应用,还将有望缓解我国原油的对外依存度,为绿色循环经济发展贡献广东智慧、中国方案。

从“白色污染”到绿色原料, 揭阳如何改写废塑料命运?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曾柯权 陈锴跃

7月11日,广东揭阳东粤化学全球首套20万吨/年混合废塑料深度裂解工业化装置完成72小时连续投料运行,宣布试产成功。这标志着全球首个连续化、规模化废塑料化学循环项目通过工业化验证,为废塑料高值化利用开辟了产业化路径。当日下午,广东省新闻办在揭阳市大南海石化工业区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项目突破性成果。

“一步法”工艺颠覆传统

“这好比酿酒从‘先煮粮后发酵’升级为‘直接发酵’。”广东东粤化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新功在发布会现场介绍,该项目的核心创新在于全球首创的“一步法”废塑料化学回收工艺。与传统“先热解制油、再加工”的两步法不同,新技术可直接将混合废塑料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工原料,省去复杂分选环节,产品收率高达92%以上。

“我们也没想到一次裂解出来的最重的东西那么轻!”在广东东粤化学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张新功十分自豪地向记者展示首次产出的“塑料裂解轻油”,用废塑料炼出来最重的部分还达不到总量的20%。

“我们不仅打破了分选难、流程长、收率低、能耗高的行业瓶颈,更构建起从废塑料到高值原料的全链条循环体系。”张新功说道,未来,将分两步推进产业化:短期聚焦20万吨/年示范项目稳定运行,长期规划建设300万吨/年产业基地,打造全球首个废塑料绿色循环产业集群。

除了科技含量高、增效潜力高等特点之外,该项目技术还打通了经济与生态双赢的破题之路。

当前,塑料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广东省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处副处长简威表示,该项目构建了从回收到化工原料的完整闭环,填补了低值废塑料治理技术空白,已入选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

“三年工程一年做成”

东粤化学项目成功经验的核心密码,还在于政府效能与市场活力的深度耦合。

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作为“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四新”融合创新的典型项目,该项目自立项以来就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面对高精尖技术落地的复杂挑战,揭阳市委、市政府统筹资源、破除壁垒,各部门协同作战、并联推进,将该项目作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标杆项目、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建设的“灯塔”和“窗口”,探索实施一系列创造性的服务举措,最终实现“三年工程一年做成”的效率奇迹。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吴东文介绍,接下来,省工信厅将继续当好服务企业、服务项目的“店小二”,发挥东粤化学项目的示范效应,支持揭阳以广东石化、东粤化学等重点项目为牵引,强化产业链招商,推动延链补链强链,高水平建设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和废塑料化学循环产业基地。

羊晚快评

广东这个项目为何意义重大?

□杨帅

废塑料“变废为宝”迎来历史性突破。7月11日,广东揭阳东粤化学全球首套20万吨/年混合废塑料深度裂解工业化装置试产成功。该项目可实现废塑料高价值回收利用,技术上属国际首创,工艺水平世界领先,为彻底解决废塑料污染难题提供了可能,也为推动绿色循环经济发展贡献了广东智慧、中国方案。

从技术突破的层面来看,该项目首创“一步法”工艺,即混合废塑料深度催化裂解工艺,可直接将农膜、包装袋等混合废塑料制成高附加值的化工原料,实现资源综合化利用。不同于流程长、损失大的“两步法”传统工艺,“一步法”缩短了流程,投资小、附加值高,且绿色环保,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填补了废塑料处理技术的空白,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思路,也为后续相关技术研发奠定基础、提供借鉴。

从产业转型升级的角度看,该项目的成功试产,为当地绿色石化全产业链补上重要“拼图”,完善了产业布局,形成更紧密的产业协同效应,推动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壮大。同时,项目的成功投产预计能吸引一大批裂解气分离、再生塑料加工等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废塑料—循环化工原料—循环高端材料”的绿色化工产业链条,未来还将打造全国首个废塑料绿色循环产业基地,助力加速全国绿色石化转型与产业链升级的进程。

从推动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看,该项目对解决塑料污染、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和落实“双碳”行动意义非凡。当前,我国每年产生约6000万吨废塑料。据测算,若采用该技术工艺对其中5000万吨加以回收处理,相较传统通过原油制备化工原料,能减少2.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可替代1亿吨原油,约占我国年均原油进口量的20%。通过广泛应用该项目的革命性技术,能让废塑料从污染源转变为可利用资源,将有效缓解制约我国发展的白色污染与原油短缺的困局,极大减少化石能源使用、降低碳排放,助力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双碳”战略,推动资源的循环和高效利用。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东粤化学项目以技术突破重塑了废塑料的资源属性,不仅为石化产业提供了绿色转型范式,更在能源安全、减污降碳等层面提供了实践方案。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强绿色技术研发创新、普及和推广,推动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为建设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贡献力量。

编辑:邬嘉宏

来源:金羊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