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尹梦奇
2公斤规格的可食用冰卖出22.8元——近日,山姆会员店“农夫山泉纯透食用冰”的售价引发热议。网友一换算才发现,自己在家冻2公斤冰块大约需4瓶500毫升的瓶装水,22.8元的售价则相当于每瓶水售价约5.7元,约为瓶装水零售价的3倍。

山姆会员商店“农夫山泉纯透食用冰”。图源网络:小红书@时光雨
实际上,这股商家卖冰、消费者追冰的热潮并非偶然。食用冰作为近两年冰品市场中杀出的一匹“黑马”,已吸引了农夫山泉、伊利、蒙牛等多家头部企业布局。
随着气温攀升,最近又进入了“吃冰季”。今年食用冰消费市场有何特点?制冰究竟又是一门怎么样的生意?带着网友关心的话题,记者进行了走访。
增速超300%,冰杯成“冰生意”热销单品
在成都多家便利店实地走访后,记者注意到,食用冰的消费形态正迎来升级。除了传统的袋装冰块外,冰杯正成为年轻消费者的“新宠”。
所谓冰杯,就是在带盖密封的一次性杯子里装满可食用冰块。《2025中国都市消费行为白皮书》显示,冰杯销量连续两年增速超300%,一线城市人均年消费冰杯达48杯,市场渗透率正在不断攀升。

便利店内出售的各种冰杯
数据上的火热,也反映在了线下零售市场。7月11日午休时间,记者在成都市内某家便利店里注意到,短短2分钟内,已有3位顾客购买店内的冰杯产品。“最近天气热,冰杯销量成倍增长。”门店店员告诉记者,店内冰杯最热销时一天能卖出近20杯。
这杯“冰”为何热卖?目前,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琳琅满目的“自制冰品”攻略已经成为了热门话题,“冰杯+N”的形式契合当下消费者心理。“买一个冰杯,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想法搭配其他饮料,DIY属于自己特调饮品,既方便又有趣。”冰杯爱好者小媛说。小小的一个冰杯,既有消暑解渴的实用价值,也通过DIY等创新玩法为消费者提供了“情绪价值”。
除了“情绪价值”外,“冰杯”的走红还与性价比这一因素有关。很多消费者购买冰杯,主要是为了搭配苏打水、养乐多、咖啡、果汁等DIY特调饮品。小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买一份3元220g的冰杯,在里面加上一盒咖啡冷萃液和果汁,每杯特调饮品的共花费6—8元,比咖啡店里9.9元一杯的价格更有性价比。
消费者将冰杯视为夏日“时尚单品”,盒马、罗森等零售连锁以及蜜雪冰城、古茗等茶饮品牌则尝试将冰杯打造为引流单品,带动其他产品的销售。例如,蜜雪冰城推出了售价1元的冰杯引流,还有不少零售商店将冰块和饮料以搭售形式推出。

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的“自制冰品”话题。图源网络
涉及多道工序,制冰生意没有想象中的暴利
农夫山泉将食用冰卖到了5.7元/斤的高价,让不少网友疑惑:看似平平无奇的冰块,为何能卖出如此高价?制冰是不是一门暴利生意?
记者走访后了解到,市面上某品牌550毫升的瓶装矿泉水批发价低至0.39元/瓶,算下来矿泉水价格不足0.5元/斤。与此同时,制冰厂生产的食用冰批发价大多在0.5至1元/斤之间。
整体看来,食用冰均价确实略高于同等重量的瓶装矿泉水。
相同重量的水与冰之间的价格差距,与食用冰生产工艺有关。“工厂制冰与大家自己在家制冰不一样,不是大家认为的用冰箱把水冻上就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工厂制冰需要经过使用反渗透净化水源、用冷风机烘干表面水分、打磨冰角等多道工序。
其中,消毒灭菌等环节也增加了水的损耗,例如有制冰厂曾表示,4吨原水仅能制出1吨标准食用冰,损耗高达75%。“工厂制冰所需原材料纯净水的成本虽然很低,但是在电费、仓储、运输等方面的支出却大幅增加。”
“制冰生意虽有利润,但却没有大家想象中的暴利。”成都某家制冰厂的销售负责人张先生表示,除了后期投产的运营费用外,制冰厂的前期投入也不低,“我们工厂里的每条制冰生产线前期投入近60万元,这还不包括场地租金等费用。”
“对于中小型制冰厂来说,食用冰销售仍然处于‘薄利多销’的阶段。”张先生坦言,相比于袋装冰,冰杯产品的利润确实相对更加可观。正是因为看中了冰杯的市场潜力,张先生所在制冰厂于今年4月新投产了一条冰杯生产线。
今年夏天,食用冰市场持续升温。不过专业人士提醒:在享受清凉的同时,冰品的安全问题同样不容忽视。食用冰在生产、运输、存贮等各个环节,都存在被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污染的风险,消费者应注意甄别,避免购买包装有破损、来源不明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