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此次新华社摄影记者们拍摄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的图片引起网友们热烈反响。大家都很好奇,新华社播发的这些“神图”都是怎样拍摄出来的。我们请来了这些“神图”的创作者,与大家分享“神图”背后的故事。
在新华社播发的照片中,一张放飞和平鸽的照片引发了网友们激烈的讨论。

拍摄这张照片的人是新华社摄影记者江文耀,以下是他为我们带来的现场独家内容。
9月4日上午,有朋友和我说:文耀,你拍的照片上热搜了——“新华社 夜鹭”!
前半句我听明白了,因为我前一天和同事们一起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报道,但这后半句我没明白,夜鹭?夜鹭!

这是我第三次参加阅兵报道,这次我负责拍摄鸣礼炮和放飞和平鸽与气球。
56门礼炮寓意着全国56个民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艰苦卓绝的斗争,80响鸣放寓意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东西两侧以交替方式共计鸣放80响,每响间隔3.78秒。理论上,我有40响的拍摄机会。


我所在的西侧位置鸣放礼炮第一响,按照“国家摄影队”一贯大气方正、精准无误的原则,这第一响,是必保的画面!如果拍摄的不是第一响,礼炮的侧后方就能看到越来越多的炮弹壳。
干净的地面,齐整的炮口焰,有且只有一次机会!
倒计时3分钟,我站上摄影梯,打开相机的预拍摄功能,这个新的功能可以保存快门按下之前1秒左右的画面。虽然有了“时间倒流快门”,我还是反复提醒自己,一定不能受礼炮齐鸣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波的影响。


80响鸣放结束,我和礼炮阵地东侧的同事牟宇迅速按照各自既定线路向北侧广场区移动。
相比大会其它环节的米秒不差,放飞和平鸽与气球相对来说不易控制,我在前几次演练现场的拍摄效果也都不太一致。

回到#新华社 夜鹭#的话题,原来是因为大家以为当天“混进了第80001只鸟”,还似乎是一只夜鹭!
专家已经明确给出了答案,这就是一只鸽子。为了进一步证实,我回看了前后的数十张连拍照片,可以看到这只鸽子从我身后入镜,一直飞远。那时大会已至尾声,绝大部分的信鸽都已盘旋离开,离家近的没准儿都快到家了。
可以确认,这确实是只鸽子,如果非要说点儿不一样的,那它大概是一只“有点儿舍不得离开的胖鸽子”。
至于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网络鉴鸟师”关心这件事,我看到的最温暖的回答是这样的:当全民化身“云鉴鸟师”执着寻找“第80001只鸟”时,这场始于和平鸽的插曲,却让庄严的阅兵收获了最轻盈的爱国表达——所有误读都始于在意,所有争论都源于关心。
记者:江文耀
编辑:程婷婷、徐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