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日益繁荣,国际标准制定权已成为国家之间争夺市场、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聚焦纺织鞋服、机电产品、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我省重点外贸商品,近年来,不少闽企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逐步从“卖产品”向“定标准”转型,书写新的出海故事。
截至目前,我省已参与制修订各类国际标准110项。
首次承办国际性标准会议
今年5月12日,ISO/TC 114钟表标准化国际会议在漳州市开幕,全球80余名钟表领域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齐聚一堂,这是继1987年、2001年、2009年之后,我国再一次举办该项国际会议,也是我省第一次承办国际性标准会议。
“这标志着全球钟表产业话语权正加速向中国转移。”中国钟表协会理事长、全国钟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宏光表示。
走进漳州市恒丽电子有限公司标准化车间,在技术人员的操作下,一台台精密机器正在有序生产。“公司以手表和时钟为核心产品,其中90%的产品销往全球各地,但外销产品容易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该公司董事长邵跃明表示,以前一直误认为“一流企业做产品”,后来才明白,其实是“一流企业做标准”。
漳州市龙文区是全球最大的石英钟表生产基地。然而,作为时钟生产大国,我国长期以来没有一个与时钟相关的国际标准。

以漳州钟表为设计理念的大型景观绿化。图源:漳州文旅
2007年,邵跃明参加了在法国举办的第十八次“ISO/TC 114钟表国际标准化会议”,由此意识到标准对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在对外贸易中,有的国家以中国产品不符合该国标准为由拒绝接收并索赔,这促使我们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邵跃明说。
2008年,恒丽电子参与制定我国立项的ISO 13074《指针式石英钟——机心与指针的配合尺寸》国际标准。该标准于2012年正式批准发布,成为我国主导制定的第一个钟表国际标准。
“让过去杂乱无章的配合尺寸变得规范和有章可循,大大提高了机心和指针配合的互换性,不仅带动了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还促进了全球指针式石英钟贸易的顺利进行。”邵跃明介绍,目前,恒丽已参与了9项国际标准、24项国家标准、27项行业标准的制修订。
标准化带动了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在漳州,一条完整的钟表产业链已悄然形成——产值高达70亿元,产品远销近160个国家和地区;指针式石英钟机心产量从标准实施前占全球30%的份额提升到70%以上,部分钟表零配件全球占有率高达90%。
需要技术方面的深厚积累
ISO 9225《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大气腐蚀性 影响大气腐蚀性环境参数的测量》是大气腐蚀领域最核心的ISO 9223-9226系列国际标准中的一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由欧盟主导制定,2012年日本修订以来,我国始终未能参与核心规则制定。
“我们发现该国际标准的数据采集方法存在一些技术缺陷,便在2023年的ISO/TC 156瑞士年会上提出修订草案,但遭遇日本的强烈反对,理由是我国氯离子沉降数据积累不足。”国网福建电科院环保与电工材料研究所所长周泽友说。
回国之后,国网福建电科院团队利用莆田滨海大气环境材料腐蚀与电力设备安全福建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近10年积累的数据,联合军工、船舶、海洋科研等领域的相关机构,构建了强大的技术共同体。同时,通过深入分析,揭示了原标准采纳数据的原则性错误,最终获得国际专家的认可,于2024年成功牵头修订ISO 9225。这也是我国首次参与制定世界大气腐蚀领域核心标准。
除此之外,国网福建电科院团队于2023年提出的ISO TR 22801《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交流电条件下导体材料腐蚀测试方法》国际标准,还填补了电力设备实际运行工况下腐蚀测试的国际空白。
“想要成功立项,就要有高质量的提案,这要求我们在技术方面有深厚积累。”周泽友感慨道。
福建农林大学茶学学科带头人、教授孙威江对此深以为然。历经15年努力,由他本人及团队主导的ISO 20716:2022《乌龙茶—定义与基本要求》国际标准于2022年正式发布。这是首个由我国提出的茶叶类产品国际标准。
“技术壁垒看似是标准之争,实质是产业主导权之争。一份面向全球的标准背后,是国家综合实力和产业发展水平的体现,也是国家影响力的象征。”孙威江说,目前,他正带领团队进行白茶国际标准的研制,最近正进入投票关键期。
资金支持与“充电赋能”
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并不是件容易事。
“制定国际标准,要尽可能多地搜集国际上的茶叶样品,以便全面地反映国际情况。这就需要我们从各种渠道采购样品,这笔费用数目不小。”孙威江说。
除了高昂的成本投入,国际标准的制修订,还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周期较长,不仅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还需要外语方面的人才,同时还要掌握标准化方面的知识。但是,兼具多项素质的专业人才少之又少。”孙威江坦言。
瞄准问题,有的放矢。
近日,省市场监管局会同省财政厅修订《福建省实施标准化战略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对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单位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补助,激发我省企事业单位制修订国际标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不仅提供资金支持,也为各参与主体“充电赋能”。日前,在省市场监管局,一场国际标准化培训课吸引了众多企业代表参加。课上,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标准所副所长侯捷从国际标准化基础知识、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的路径和工作程序等方面,向参训人员作了讲解,并分享了国际标准起草工作的事例剖析。
“中国企业主导制定ISO、IEC国际标准的占比,已从2020年的不足2%提升至2023年的25%。”侯捷说,企业自身的实力是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基石,包括技术研发能力、市场影响力、行业经验等多方面。“要积极投身于相关国际组织和讨论活动,争取在标准制定中发声。”
“通过对全省企业的国际标准需求进行深入摸底调研,在此基础上,我们形成了‘需求清单’,推进企业对接相应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委员会或分标委。同时,支持企业联合科研院所,推动将关键核心技术‘打包’转化为国际标准。着力培养能力强、外语水平好的业务骨干成为国际标准注册专家,助力我省企业积极参与相关领域国际标准的制修订。”省市场监管局标准化处负责人董秀云表示。
记者手记
鼓励企业将自主专利技术嵌入国际标准
近年来,我省大力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创新合作与国际标准修订。但与先进省市相比,我省企业国际标准参与度较低,牵头关键技术领域的国际标准较少,标准研制与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衔接不够。
究其原因,在于专业人才短缺。为此,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主体应建立相对清晰的国际标准化人才培养战略规划,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吸引并留住具备国际视野和专业技术背景的人才。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让人才在实践中不断磨炼,逐步掌握规则的精髓,为突破国际标准壁垒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由于国际标准制定的步骤多、周期长、成本高,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参与热情。因此,可考虑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行业协会可组织中小企业联合申报标准项目,分摊成本;大型企业可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共同参与,形成“以大带小”的良性生态。
标准壁垒的实质是发达国家通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的路径,为后发国家设置的市场准入障碍。要鼓励企业将自主专利技术嵌入国际标准,实现技术优势向市场优势的转化。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