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2017—2024年扬州榆林对口协作工作综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7 11:23:00    

2016年9月,苏陕两省10个设区市确立结对关系,扬子江畔的扬州与黄土高原的榆林结缘携手。扬州6个县(市、区)、1个国家级开发区、2个功能区分别与榆林8个县(区)形成结对关系。



2017—2024年,扬州累计派出四批71名挂职干部在榆林开展对口帮扶协作工作。前四批扬榆协作工作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东西部协作战略,严格按照苏陕两省、扬榆两市关于对口协作工作的部署要求,在陕北黄土高原的沟壑峁梁间,走出了一条双向奔赴、携手共赢的创新发展之路。



强化政治引领

创新工作机制

奋力争先进位


扬榆协作工作组深刻认识到,坚强的组织领导和过硬的干部队伍是推进东西部协作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


坚持政治引领,强化使命担当。工作组坚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入脑入心、见行见效。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将助力榆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视为重大政治责任和光荣使命,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全身心投入对口协作工作。



创新工作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工作组创新构建“党建+”协作工作模式,将组织生活深度嵌入项目攻坚、产业协作全过程。创立“三会一课+项目攻坚”机制,制定完善14项工作制度,建立“月调研、季会商、年评比”闭环管理流程。主题党日活动开在红色教育基地、苹果园里、大鹅基地和社区工厂旁,理论学习与项目推进同频共振,有效激发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强大的协作动能。


加强指标监测,努力争先进位。工作组按年度分解落实对口协作工作目标任务,对各项指标实行动态监测,对滞后项目进行重点督办。构建“贡献度+创新度”双维评价体系,科学评估各县(区)联络组工作实绩,营造了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连续多年在全省苏陕协作考核中名列前茅。工作组及各县(区)联络组多次被表彰为“突出贡献集体”。


强化园区共建

注重产业协作

推进项目建设


工作组将园区共建、产业协作作为重中之重,当桥梁、做纽带,积极协调沟通,精准对接两地优势,加强苏陕资金支持,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推进产业园区共建。建立扬州—榆林“一县一园”共建机制,实行“园区+基金+公司”三位一体模式。榆林全市范围内已建成11个苏陕共建产业园区,先后有44家企业入园,年产值超50亿元。扬州经开区—榆林经开区、高邮—米脂、邗江—绥德3个园区升级为省级苏陕合作示范园;进驻园区的44家企业中,扬州企业占27家,涵盖高端装备制造、光伏组件、农畜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带动就业8300余人。扬榆共建园区作为陕西全省唯一案例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主编的《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实践丛书(第二辑)》。


开展产业项目招引。2017年以来,扬榆协作把产业项目招引作为“头号工程”,出台《扬州—榆林产业协作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市级统筹、县区联动、园区共建”机制。2017—2022年,累计引进项目156个,总投资182亿元;2023—2024年再落地项目70个,总投资80.8亿元,占陕西苏陕协作到位资金比重由24.1%跃升至30.8%,连续两年居江苏对口陕西各设区市首位,银泰、远景、国信、悦达、宏远、榆扬金纬、俊雅等一批企业相继落户。其中,榆神工业园区已成为江苏先进制造业企业的“集聚区”,有近20家江苏企业。在推动一批产业项目落地榆林的同时,江都子洲、宝应定边、邗江绥德、仪征吴堡联络组反向招引4个项目落户扬州,总投资62亿元,其中3个项目一期已建成投用。


用好苏陕协作项目资金。2017—2024年,扬榆协作紧扣“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主线,累计实施苏陕协作项目870个,投入苏陕省级财政援助资金超16亿元,撬动社会资本80多亿元,带动30余万农村人口增收。870个项目中,产业类项目534个,基础设施、分布式光伏、文旅融合、公共服务、就业培训等其他类项目336个。项目聚焦“种养、光伏、加工”等重点,建成智慧农业、稻谷、酸枣、养殖、光伏、屠宰、纸箱、人防设备、食品加工等产业基地与标准化厂房共25处,道路、桥梁、饮水、河堤等基础设施11处,建设分布式光伏83兆瓦、种养基地3万亩、羊棚6000平方米、加工厂20万平方米、冷链1.68万吨。


高效率推动能源互补。工作组敏锐把握两地资源与技术互补优势,协调促成2023年20万吨、2024年40万吨长协煤供应扬州,为扬州能源企业节约成本数千万元。还突破传统帮扶思维,着力构建“扬州研发+榆林转化”“东部市场+西部基地”“榆林资源+扬州技术”的深度融合格局,将扬州的技术、资金、理念引入榆林,积极推动榆林特色农产品24小时直达长三角,实现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强化消费帮扶

线上线下并举

积极拓展市场


工作组以扬州市创建全国消费帮扶重点城市为契机,着力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消费帮扶体系,积极拓展江苏乃至长三角消费市场。“十四五”以来,累计帮助销售榆林农特产品14.89亿元,年均增速25%。



推动榆林农特产品向深加工转变。在米脂县,投入4.78亿元打造“米脂小米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其中苏陕协作资金9520万元;引入江南大学共建“米脂小米创新实验室”,开发12类深加工产品,2024年带动米脂县142家加工企业实现产值22亿元。在佳县,引入扬州酒企研发红枣精酿啤酒,解决红枣滞销问题;投入近千万元苏陕协作项目资金,在佳县康养食品产业园,建成双枣保健酒、生物补血口服液、生物提取等多条生产线;援助建成枣芽茶厂、枣木香厂,推动峪口村集体经济从零跃居全县前列。在子洲县,积极推动成立黄芪研究院,开发牙膏、眼罩等高附加值产品,使“子洲黄芪”品牌价值跃升。在清涧县,推动陕北优质黑毛土猪肉直供西安大型商超、扬州农贸市场。在定边县,联合江南大学打造的荞麦酵素饮品“荞定一生”,获农高会“后稷奖”,销售量达百万瓶;支持盐湖水产养殖公司养殖南美白对虾,产量达500吨,年产值5000万元。



采取线上线下销售“双轮驱动”。在扬州开设20家消费帮扶直营店,设立近2万平方米仓储前置仓,开通榆林—扬州冷链专线,物流时效提升40%。与榆林共建17家苏陕农产品基地,扬州亚联、联谊等农产品批发市场累计经销西部农产品达12亿元。同时,运营“塬上春山”电商平台,联动多个线上渠道,2024年线上销售农产品近6000万元。2017年以来,扬榆两地共同举办了7届“榆林好产品下扬州”展销活动,产品覆盖榆林12个县(市、区),组织企业超200家,展销产品涵盖农产品、文创、非遗等10大类300余种,销售额累计突破10亿元。


通过农文旅融合引流量增销量。工作组联合华东地区旅行社,成功策划并举办“榆林千人游扬州”“扬州千人游榆林”活动,两地互访游客超10万人次。深化文旅联动,联合榆林举办首届“扬榆协作杯”广场舞健步走大赛,组织扬州劳模赴陕健康休养,扬州游客量同比增长17%。帮助横山区打造稻蟹捕捞节暨土特产展销大会(陕北“第一蒸”、稻田音乐节),10天吸引游客1.8万人次,带动农特产品销售200万元。


2024年4月,扬州市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联合评审,成为全国十家之一、江苏唯一的“全国消费帮扶重点城市”,标志着扬州消费帮扶模式获得国家层面认可。 2024年,扬州帮助销售榆林农特产品达4.53亿元,超额完成年度下达目标400%。2025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扬州召开全国消费帮扶重点城市重点产区联合调研现场会,“扬州经验”向全国推广。


强化民生改善

多方携手结对

情谊越走越亲


2017—2024年,扬州累计选派71名干部、1150名专技人才扎根榆林,榆林反向选派236名干部、1108名专技人才赴扬州培训,两地37个乡镇、44个村、31家医院、42所学校结对共建。



加强劳务协作促进就业增收。建立健全“订单培训+定向输送”精准就业机制,提高培训针对性,促进劳务输出和就地、就近就业。累计举办专场招聘会250场,带动1.1万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通过农业技能培训,众多农村青年成长为技术骨干,实现了“稳定就业、照顾家庭”的双赢。在苏陕协作绥德社区就业服务中心,引进扬州润宇工艺品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逐步构建起集电子、服装、食品加工等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园区企业实现产值超1亿元,带动600余人就近、稳定就业。在定边县新乐社区(全省最大的移民搬迁社区)支持建设剪纸和编织两个非遗社区工厂,实现500余人就地、就近就业。


通过医疗帮扶守护群众健康。2017年以来,累计选派345名扬州医疗专家赴榆林支医,建立“师带徒”长效机制。通过手把手带教、疑难病例会诊、新技术推广,持续提升医疗质量。来自江都的普外科专家刘小龙扎根子洲县人民医院,两年间两度延长帮扶期,从胆囊手术到胃肠微创技术,他将扬州医疗经验倾囊相授。如今,子洲患者无需奔波千里,就能享受三甲医院的诊疗。“扬州来的医生技术好、态度好,让我们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患者及家属的赞誉是对医疗协作成效的最好肯定。2024年8月,刘小龙的妻子马琴也主动加入了子洲县人民医院儿科医疗团队,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贡献力量。宝应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缪茂军在定边帮扶期间,成功救治2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同时在科室内创新实施人才帮扶计划,培养了一批年轻医生。横山、绥德等5县区利用苏陕协作资金,为基层乡镇配备数字流动医院车辆,为村卫生室购置“云诊包”,助力打通群众看病“最后一公里”。


通过教育协作共享优质资源。2017—2024年,累计选派扬州名师、教研员524人次赴榆林轮岗支教,接收榆林682名教师赴扬州跟岗研修;建成“同步课堂”126间,“网络研学”覆盖4.8万名学生。扬州中学—榆林中学“英才协同班”累计向清华、北大输送23人;梅岭中学京华校区与榆林实验中学共建“名师工作室”,开发校本课程18门。高邮—米脂“组团式”支教团队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教师队伍建设优秀案例”。来自扬州市广陵区的美术老师匡峰在佳县第三小学支教近两年,走遍了全班每个学生的家庭,关注留守儿童和经济困难学生,从自己慷慨解囊到联系扬州爱心人士为孩子们提供助学金和奖学金支持。定边县苏州新区希望小学数学教师张莉艳2024年赴宝应跟岗学习后感慨:“过去照本宣科,现在我会用陕北剪纸讲解几何图形,孩子们眼睛都亮了!”她写下了两万字教学思考,将新课改理念融入教学。



促进文化交融厚植精神沃土。工作组注重发挥文化在凝聚人心、促进认同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两地文化互鉴、情感互通。工作组全程对接并服务保障央视大型纪录片《文脉春秋·榆林》摄制播出,协调挖掘800GB影像资料、200卷方志,让腰鼓、剪纸等15项非遗亮相全国。2024年,榆林市图书馆收藏文汇阁版《四库全书》,也是国内第八套《四库全书》。这套典籍来自扬州,其制作融合了扬州工艺技术,极大地提升了图书馆的馆藏档次和文化地位,成为“镇馆之宝”之一,是扬榆协作在文化领域交流成果的重要体现。在定边县,工作组帮扶建设1490平方米剪纸社区艺术工厂,改良传统工艺,使定边剪纸远销欧洲,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邗江绥德联络组在扬州市图书馆的支持下,推动绥德县建成全国首个融合扬州运河文化元素的窑洞式城市书房,年接待读者3万人次,成为两地文化交流的靓丽名片和当地群众精神生活的“加油站”。1994年出生的扬州市梅岭街道丰乐社区网格员吉翔作为苏陕协作人才,在横山区怀远街道古城路社区援横支农期间,入户走访,关心困境儿童、残疾人家庭和高龄老人,被当地居民亲切地称为“小吉同志”。


强化接续奋斗

学习治沙精神

展现新的作为


2025年7月16日,扬州市第五批19名挂职干部已全部轮换到岗,他们从大运河畔来到无定河边,跨越千里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一次位移,更是责任使命的一次接力。


提高站位,扛牢政治责任。第五批扬榆协作工作组将继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协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苏陕两省、扬榆两市关于对口协作的各项部署要求,扛起扛牢政治责任,学习榆林治沙精神,带着“扬州工”的精细劲头,精雕细琢刻画好协作蓝图。


紧扣目标,推进重点任务。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园区共建、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消费帮扶、就业促进、技术人才交流、民生改善等目标,持续实施一批促发展、补短板、强弱项的重点项目,努力办成一批暖人心、顺民意、惠民生的好事、实事。积极搭建两地企业、学校、人才、农文旅、电商等对接平台,为两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强化协作,展现团队作风。以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加强团结协作,形成推进工作的合力,确保正在推进的工作、正在实施的项目不断档、不降标,做到无缝衔接、接续推进,为推动扬榆协作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贡献力量。


八年协作,情暖山海;扬州榆林,心手相连。从长江之滨到黄土高原,这场跨越1500公里的“双向奔赴”,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促进了两地人民的心灵相通、情感相融,谱写了一曲东西部协作的动人乐章,成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注脚。


通讯员 陶小军 凌九州

来源:榆林日报微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