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讲述精彩山东故事。

夏天是高考学子的收获季,全国各地学子纷纷晒出录取通知书,分享多年寒窗终圆梦的喜悦;而对于日照五莲县高泽村的何志军和何炎格祖孙来说,通知书带来的却是更复杂的情绪:喜悦、憧憬、心酸、无措......
12年很慢,很艰难。爷爷将行动不便的孙女6400多次背起放下,孙女一天天长高,爷爷的背却日渐佝偻。
12年也很快,很值得。那个曾经不被看好的女孩,转眼已将踏入大学校园,把支撑她无数夜晚挑灯苦读的念头变成了现实。
“我必须要努力考上大学,才对得起他们。”说出这话时,今年19岁的何炎格,脸上带着这个年龄少有的坚毅。
何炎格自小就患有先天性疾病,除了三根手指能轻微活动,全身都无法动弹。但她的笔记和作业,就连老师见了也都惊叹:“比印刷品还工整。”里面的每一个字,都是她用三根手指夹着笔,靠手腕发力一笔一画“挪”出来的。“慢是慢,可不能潦草。”她边笑边说,眼睛弯成了月牙,露出两颗小虎牙。
4岁那年,何炎格父母离异,父亲外出打工,爷爷奶奶担负起了照顾她的责任。“孩子读到哪背到哪!”何志军没读过多少书,却认准了 “读书能改命”的理;自此,他和老伴米宗娥俩人开始了送孙女上学的12年“接力”。
一开始,是奶奶用小推车推着何炎格上学。何炎格上四年级时,奶奶抱不动了,爷爷就接过班来。他给孙女做了把带支撑的木椅,又把破旧三轮车换成了四轮电动车,好让她坐得更舒服。每天早上6点,奶奶为何炎格梳洗,爷爷伏在床边把何炎格背在身上,走到电动车旁,蹲下身来将何炎格稳稳放下,到了学校,再小心翼翼背她爬上楼上教室,先轻轻放到课桌上,再抱到椅子上,整理好书本文具才离开。送完孙女回到家已是8点多,何志军还得赶去鸡棚喂2000多只鸡,到10点再匆匆往学校赶,等在教室外接孙女放学。高中三年,哪怕雪下得没了脚踝,老师在电话里劝何志军“别来了”,他也还是准时出现。

何志军把何炎格背进教室
今年高考,当548分的成绩出现在电脑屏幕上,何炎格对爷爷说“我考上了”,何志军只是“嗯”了一声,随即转身偷偷抹去眼角噙出的多年心酸。
喜悦过后,现实的难题也摆在眼前:学费一年5200元,还有每年4万多的药钱、祖孙三人的生活费,该怎么凑齐?何志军当机立断,卖掉了所有鸡,又找了份浇地的活儿。这个夏天,当65岁的他顶着烈日在田埂上劳作时,“多攒一块是一块”的念头支撑着他咬牙坚持。
庆幸的是,转机也随之而来。山东理工大学特意安排了“爱心寝室”,还承诺提供帮助。五莲县的企业家们也来了,有人说“学费我包了”,有人说“缺啥尽管开口”,何志军却摆摆手:“咱能自个儿干就不麻烦人,就是......想找个能照看孙女的活儿。”
7月29日,何炎格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打开鲜艳的红色封面,“社会工作专业”几个字映入眼帘。“我选社会工作专业,就是想帮更多人。”她说,自己的路是爷爷奶奶用脊梁铺的,是无数陌生人用善意暖的。“将来工作了,我要给爷爷奶奶养老!”抱着通知书的何炎格,眼中有一团光芒在跳动。
相关阅读:
开屏见“好”|“救人救到底!”半年内连续两次捐髓,她的故事感动中国
开屏见“好”|传播量超500万,新时代好少年刘佳诺:用地道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开屏见“好”|让“蛟龙”号游得更快、看得更清,他为科考任务保驾护航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记者 刘涛 大众新闻记者 邹慧 编辑 徐晨 设计 耿俊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