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高路

仓基新村投保的老房子。
杭州试点建立房屋保险制度有了初步成效,就在本周,杭州老旧房屋保险有了首个赔付案例——拱墅区仓基新村48幢,率先出保,对房屋公共区域的钢筋锈胀、混凝土剥落、部分墙体沉降裂缝,进行维修处理。
给老房子“投保”,引入保险机制呵护老房子的安全,杭州的这一新做法让人眼前一亮。一方面,老小区年久失修、维修量大、维修成本高;另一方面,维修基金积累少、经营性收入少,资金缺口大、家底薄。有小区保险兜底,可有效缓解维修资金的来源问题。保险花小钱能办大事的功能,作为试点小区,第一年的保费由政府补贴,也能让居民享受到真正实惠。
除了维修,还有动态监测。保障服务分为两块,一块保的是房子的维修,另一块则是防务动态监测方案,即对87幢房屋进行分级、分档的日常巡检和排查。防患于未然,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对于保障住户安全是非常必要的。
老小区的背后还有治理问题。引入保险其实也是引入一种更智慧、更高效的治理模式。一些老小区往往伴随着比较严重的治理短板:自治体系不完整,业委会缺位、或者形同虚设,居民间沟通交流机制缺失等;有些老小区产权复杂、问题日积月累、矛盾重重。拿维修这个事说吧,谁不想有个好环境,可是好环境的营造是需要投入的,资金如何筹措,如何使用,难免扯皮。大家也都希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但利益的不同、观念的不同、家庭情况的不同让哪怕是一件小事,推动起来也异常艰难。保险的引入,绕开了复杂的决策程序,让大家聚焦到房屋的安全本身,这无疑会大大加快维修进程。
这对于探索基层治理,化解民生痛点有积极意义。对于老小区的问题,由政府全盘接管或者任其自生自灭都不可取,不符合市民对改善居住条件的期待。巧借市场之手,摆脱公共资金投入引发的公平问题的制约,老小区也能甩掉包袱轻装上阵。而一旦走出“破窗效应”的羁绊,小区也就迎来了新生。业主会更珍惜小区来之不易的环境。这会激发业主的自觉意识和公共意识,增强业主对小区的归属感。
对居民思维的改变也有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要看到,小区保险是一种市场行为,既然是市场行为,就不可能只有一方受益。保险公司当然不会做赔本买卖,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保费、赔付范围和赔付比例。居民也有权做出投不投保的决定。共赢是基础,如果双方合作愉快,房子维护得好,那保费就可能下降,如果滥用保险,让业务难以为继,那保险公司只有涨保费,甚至一关了之。更需要从长远来看待投保行为,不能因为某些年份维修少而产生吃亏心态。保险本质上是一种保障机制、风险管理机制,小区要承担风险,保险公司也要承担风险,要不然,权利和责任就会失衡。
而对居民而言,更大的考验还在于如何解决保费出资的问题。政府补贴不可能长期进行下去,后续的保费由谁支出的问题很快也会摆上台面,本着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补助,但不可能大包大揽,这笔钱最终还是要小区业主自己掏,业主对此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转载请注明出处”